【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我们改进后的第三组形而上学命题中有断言:气和道体是相互依存的。
(20)神与理的关系也需要重新解释。是以明两仪以太极为始,言变化而称极乎神也。
过去,学界主要关注《易传》中神的概念①,对历代易学的阐释则缺乏梳理,这不利于完整、准确地把握易学中神概念的丰富内涵。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谓乾。(《王弼集校释》,第541页)此段关键句为故穷变以尽神,因神以明道,其中涉及三个不同位序的概念:变、神、道,由变化之无穷而尽神之义,因神妙无穷而见道之功。但是,王夫之的批评并非全无道理。本体之神,如阴阳不测之谓神(《系辞上》)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说卦传》)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就天地万物而言,因合一方有太和,无合一则天地万物散乱而不成天地万物。神体既然就是创生的实体,那么神首先具有创生之义,这就与张载、王夫之所理解的神具有生化之义贯通了起来。冯友兰开创的这一语言分析的形而上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但其论证尚有一些缺陷,并留下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后两句所说的变和通,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庸之道,属于形而中学。此即逻辑中所谓零类或空类。①在冯友兰看来,虽然哲学本身是纯思之观点,但其目标却是经验,即对于经验作理智的分析、总括及解释,其结果则是以逻辑的和系统的语言将其陈述出来,即以名言说出之者。本文所讲形上学的方法,就是最哲学的形上学的方法。
这也就是说,大全既可思议又不可思议,这是一个逻辑悖论即大全悖论。在西方哲学界,自蒯因以来,用语言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道体和道用这两个术语是从朱熹那里来的。因此,尽人之理就是实现人的理性和社会性,这就是人的道德总则。他认为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基础上应该加上形而中者谓之心。但对于这种存在,冯友兰后来倾向于理在事中,这是武断的。
(28)按照冯友兰的说法,形而上学是空灵的形式的和不着实际的,因此它不提供积极知识,在此意义上,形而上学是无用的。例如,一个硬的物体是可以凭感觉而经验到的,也是可以想象的,但是,硬则只可思,而不可感,也不可想象。就存在说,本来没有谁先谁后、谁上谁下的问题。既然我们已经确定经验的自我是存在的,或者说,自我在经验世界中是存在的,那么,通过经验自我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经验,我们又可得知其他事物也存在于经验世界之中。
这是把‘有和‘存在分开来说。有某物必有某物之狭理。
参阅冯友兰:《新理学》,《三松堂全集》第4卷,第46页。这种在实际中的变通方法可以叫作中庸之道,它是实际中的应用之道,也是道律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的变通,不妨称之为道用。
不过正如冯友兰所说,我们研究形而上学的目的是对实际经验做形式的释义,最终是为生活实践特别是为提高精神境界服务的,因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世界的层面上。在日常语境中,通过中庸之道或道用,理和气也从语言世界推广到经验世界。有人问我,什么叫‘潜存?我只能说,不存在而又不能说是没有。大全悖论展示了道体的终极规律即道律。中庸之道或对立统一在作为道体的语言实践中体现为天人合一。这里的极高明是指形而上学的高明,道中庸是指日常语言或日常行为的适中或恰当。
大全悖论涉及冯友兰的第四组形而上学命题,即:总一切的有,谓之大全,大全就是一切的有。真际和道际同属语言世界,因而同属形而上学,真际不同于道际的地方在于其中的理是可说的,具有绝对的静止性和确定性。
(29)冯友兰进一步解释说:每一个普通名词所指的都是一个具体的共相,它的内涵就是‘理,它的外延就是‘事。概言之,理在事先,是真际内部的理与物的关系。
然而,由于冯友兰在形而上学和整个哲学的关系上时有混淆,这使他对理在事先和理在事中这两种观点之间的关系也有所混淆,以致处于二者的纠结之中。道律属于形而上学,而不是语言实践的日常规律。
隶属于形而中学的道用或中庸之道是道律在日常语境中的变通或体现,它将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联系起来,其作用是温和而微妙的。③冯友兰:《新理学》,《三松堂全集》第4卷,第8页。对这一解决方案,冯友兰自己也不满意。伦理学主要属于形而中学,尽管其中包含某些形而上学的因素或是以形而上学为理论基础的。
⑩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7册,《三松堂全集》第10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32页。形而中学的基本原则是中庸之道即道用。
(《孟子·尽心上》)按照孟子的意思,没有权衡的执中不是中庸之道,而是简单化或单一化,执中而有权衡才是中庸之道。道律和道用分别是道体之规律的两个方面:道律是语言实践的终极规律或道际规律,道用是语言实践的普通规律或日常规律。
构成一切事物的质料及其作用场(基本粒子及其能量场)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围,而物理学属于形而下学。(22)冯友兰:《新理学》,《三松堂全集》第4卷,第25页。
就动和静的程度而言,形而下学的实际处于道际与真际之间。执中有权就是在相反的两极之间把握平衡,因而是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执一。(28)冯友兰:《新理学在哲学中之地位及其方法》,《三松堂全集》第11卷,第501-502页。天和人的对立统一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也是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
⑤(形上学与形而上学是同义词)冯友兰特别强调:真正形上学中的命题,都是分析命题。中庸之道的核心内容是对立之统一。
冯友兰(1895-1990)是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进而言之,纯粹关于语言分析或语言世界的理论就是形而上学。
在冯友兰看来,大全相当于道,其范围也包括形而上和形而下这两个方面。人之理是理性和社会性的结合,故而不同于蜂蚁不具理性而纯属本能的社会性。